FREEBSD下VSFTPD的配置

说明
VSFTPD是一个安全高效的FTP服务软件,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
本地用户经过设置后可以进行ftp访问。而匿名用户的访问经过了转换,在系统中。匿名用户的用户名为ftp, 系统将其属性设置为 根目录 /var/ftp/, 禁止控制台登陆,也就是,该用户只能进行ftp访问。

FreeBSD下vsftpd 的执行程序为 /usr/local/libexec/vsftpd, 一般情况下调用 /usr.local/libexec/vsftpd & 即可启动VSFTPD, 注意,修改 /usr.local/etc/vsftpd.conf文件中的listen要设置为YES.

VSFTPD有两种开机自启动模式: inet模式和standalone模式,推荐使用standalone模式。 两种模式的启动方法依次为:

1. inet模式

修改 /etc/inet.conf 修改或添加,使以下行有效:

ftp stream tcp nowait root /usr/sbin/tcpd /usr/local/sbin/vsftpd

并修改 /usr.local/etc/vsftpd.conf文件,使 listen=NO

2. standalone模式

修改/etc/inet.conf文件并注释掉vsftpd的启动行。

修改 /usr.local/etc/vsftpd.conf文件,使 listen=YES

在 /usr/local/etc/rc.d/下添加vsftpd 的启动脚本

VSFTPD的基本设置

VSFTPD的配置文件为/usr.local/etc/vsftpd.conf, 有多个选项,下面一一说明:

Anonymous_enable=yes

允许匿名登陆, 设置为yes后,ftp用户和anonymous用户都被认为以匿名登陆

Dirmessage_enable=yes

切换目录时,显示目录下.message的内容, 可以在vsftpd.conf文件中通过message_file修改文件名

Local_umask=022

FTP上本地的文件权限,默认是077 前面有0认为是8进制,无0认为是十进制

Connect_from_port_20=yes

启用FTP数据端口的数据连接

Xferlog_enable=yes

激活上传和下传的日志

Xferlog_std_format=yes

使用标准的日志格式

Ftpd_banner=XXXXX

欢迎信息

Pam_service_name=vsftpd

验证方式 *

Listen=yes

独立的VSFTPD服务器 *

Anon_upload_enable=yes

开放上传权限

Anon_mkdir_write_enable=yes

可创建目录的同时可以在此目录中上传文件

Write_enable=yes

开放本地用户写的权限

Anon_other_write_enable=yes

匿名帐号可以有删除的权限

Anon_world_readable_only=no

放开匿名用户浏览权限

Ascii_upload_enable=yes

启用上传的ASCII传输方式

Ascii_download_enable=yes

启用下载的ASCII传输方式

Banner_file=/var/vsftpd_banner_file

用户连接后欢迎信息使用的是此文件中的相关信息

Idle_session_timeout=600()

用户会话空闲后10分钟

Data_connection_timeout=120(秒)

将数据连接空闲2分钟断

Accept_timeout=60(秒)

将客户端空闲1分钟后断

Connect_timeout=60(秒)

中断1分钟后又重新连接

Local_max_rate=50000bite

本地用户传输率50K

Anon_max_rate=30000bite

匿名用户传输率30K

Pasv_min_port=50000

将客户端的数据连接端口改在

Pasv_max_port=60000

50000—60000之间

Max_clients=200

FTP的最大连接数

Max_per_ip=4

IP的最大连接数

Listen_port=5555

5555端口进行数据连接

Local_enble=yes

本地帐户能够登陆

Write_enable=no

本地帐户登陆后无权删除和修改文件

下面这是一组

 

Chroot_local_user=yes

本地所有帐户都只能在自家目录

Chroot_list_enable=yes

文件中的名单可以调用

Chroot_list_file=/任意指定的路径/vsftpd.chroot_list

前提是chroot_local_user=no

这又是一组

 

Userlist_enable=yes

在指定的文件中的用户不可以访问

Userlist_deny=yes

 

Userlist_file=/指定的路径/vsftpd.user_list

 

又开始单的了

 

Banner_fail=/路径/文件名

连接失败时显示文件中的内容

Ls_recurse_enable=no

 

Async_abor_enable=yes

 

one_process_model=yes

 

Listen_address=10.2.2.2

将虚拟服务绑定到某端口

Guest_enable=yes

虚拟用户可以登陆

Guest_username=所设的用户名

将虚拟用户映射为本地用户

User_config_dir=/任意指定的路径/为用户策略自己所建的文件夹

指定不同虚拟用户配置文件的路径

又是一组

 

Chown_uploads=yes

改变上传文件的所有者为root

Chown_username=root

 

又是一组

 

Deny_email_enable=yes

是否允许禁止匿名用户使用某些邮件地址

Banned_email_file=//任意指定的路径/xx/

 

又是单的

 

Pasv_enable=yes

服务器端用被动模式

User_config_dir=/任意指定的路径//任意文件目录

指定虚拟用户存放配置文件的路径

3. 虚拟用户的设置

所谓虚拟用户,就是在本地用户中不存在,而又可以远程登陆的ftp用户。一般多采用pam 认证方式。 本节只考虑使用pam_pwdfile.so库文件进行认证。更多的可能采用的是 mysql数据库进行认证。

基本的设置过程如下。
在 vsftp.conf中进行如下设置使 vsftpd 知道采用的是 pam的认证方式。

Guest_enable=YES

Guest_username=virtual # 该用户是系统的本地用户

Pam_service_name=vsftpd # 该文件指明pam认证对应的配置文件,默认存储位置/etc/pam.d/
配置 pam认证,复制 /etc/pam.d/ftpd 为 vsftpd

在vsftpd文件前加入以下两句

auth sufficient /lib/security/pam_pwdfile.so pwdfile=/etc/vsftpd_login

account sufficient pam_permit.so

注: 这样做是为了使本地用户与远程用户都能够登入

pam_pwdfile.so 系统默认没有安装,进入ports/security/ 进行安装,注意安装后的so文件与以上文件路径

生成 /etc/vsftpd_login 文件, 该文件是口令文件,记录了用户名和口令的hash编码

编辑虚拟用户名及口令文件 /root/vsftp.login, 格式如下

用户名:口令

生成以下perl脚本 fileter.pl
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
#! /usr/bin/perl -w
use strict;

# filter “user:cleartext” lines into “user:md5_crypted”
# probably requires glibc

while (<>) {
chomp;
(my $user, my $pass) = split /:/, $_, 2;
my $crypt = crypt $pass, ‘$1$’ . gensalt(8);
print “$user:$crypt”;
}

sub gensalt {
my $count = shift;
my @salt = (‘.’, ‘/’, 0 .. 9, ‘A’ .. ‘Z’, ‘a’ .. ‘z’);
my $s;
$s .= $salt[rand @salt] for (1 .. $count);
return $s;
}
shell下运行 perl /root/fileter.pl /root/vsftp.login > /etc/vsftpd_login删除vsftp.login, 注意vsftpd_login最好不要带文件类型,pam认证好像忽略类型名

在vsftpd.conf中修改为:

User_config_dir = /usr/loca/etc/virtual/ # 需手工mk

以各用户名为文件名生成各文件,设置用户的访问权限。语法与 vsftpd.conf中相同

重起 vsftp就可以了

http://hi.baidu.com/jmlover/blog/item/54d7d62ad4c53d2dd42af1af.html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以下吧
点赞0 分享